培根曾说,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。那样慈善,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。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,不应流于形式。缺少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,而施舍,恰恰是毒药。
慈善,不止是助人,更要紧的是“省人”。当年,假如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不收费的食物,而非劳动得来,那样他大概也会像海量饥民一样濒于困顿。在做慈善的同时,在提供帮助的同时,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,鼓起生活的勇气。假如不可以,勿宁不给,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,陷于沉沦。慈善中包括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,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。怜悯是不值一钱的,而关怀却是无价的。
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法实行。亚圣孟子有云:嗟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倡导的,只因更多叫人感觉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。不谈流于形式之嫌,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。生前曾被媒体批评“一毛不拔”的史蒂夫﹒乔布斯,过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USD的巨额捐款,而且是匿名的。我想,流浪汉对玉米、烧饼之需要,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、一元之需要。
除去要在实行慈善时注入关怀,又以适合的方法实行以外,实行慈善还需要行之得处。有的人,并不真的需要大家的善意。正由于有人行善不能处,才会有某红十字会职员的疯狂炫富,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。将慈善行之得处,不是吝惜大家的善心,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借助大家有限的慈善资源,去帮助真的需要的人。
大家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,大家的小慈善没办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。大家都有我们的一颗善心,初中生、律师、清洗工、公交车司机,没哪个的善心更高贵。正如布鲁斯﹒韦恩所言,“英雄可以是其他人”,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。搀扶孕妇上公交车,为福利院打扫卫生,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,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。
古人依据人创作了神,而人依赖善心贴近了神。善良的性情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,照亮了人类的文明。而这其中的火炬手,既能够是白手起家的富翁,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没钱人。